從神的標準看我 – 呂為基姑娘

        最近閱讀「賴特說聖餐」一書,其中賴特提到聖餐帶有象徵意義的行動。這些象徵符號透過一個小動作或詞語,帶出的卻是一整套生活方式和價值觀,可以令某些人感到輕鬆愉快、賓至如歸,同時又令其他人感到心如刀割。當這個象徵符號或動作沒有得到全面的解釋,然而符號的意義一向都難以三言兩語解釋清楚,那麼,有些人可能會理解錯誤,因而感到排擠或被威嚇。

        其中一個象徵意義很有同感,值得我們學習及反思。我們今天守聖餐的其中一個說法是「分享」(sharing),分享的希臘文是koinonia。翻譯是「團契」(communion),指的是我們在耶穌死亡和復活的生命裡享受著團契和相交(同時也跟弟兄姊妹團契了)。然而,由於我們在許多不同的情況下也有各樣的「團契」和「相交」,所以當形容這特別的禮儀時會加上「神聖」(holy)一詞,強調這是「特別的」、「分別為聖」的;因此,可以稱為神聖團契(Holy Communion)

        基督徒要思想反省是在甚麼的氣氛之下虔守耶穌筵席,就是那家庭筵席;向外界宣布我們所信一神、一主、一靈的一頓筵席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一同分享主筵席是見證耶穌已經成就了一次而永遠的救贖。保羅認為守筵席這個行動就等如宣講主的受死,直到祂的再來。保羅說:「你們每逢吃這餅,喝這杯,是表明主的死,直等到祂來。」賴特說得好:現在的這刻(每逢)能將過去一次性的事件(主的死),以及神的世界在耶穌愛的統治下受重造的未來(直等到祂來)都連結起來。過去和將來都衝入現在,為「現在這個小瓶子注入了海量的意義。

特賴提醒我們做出來等於說出來,反思家人會怎樣在主的筵席中做(Communion)來?你願意將自已的過去、現在和將來與主連結與人分享嗎?

參考 賴特:《賴特說聖餐》(香港:宣道,2019p.41-56)

相關文章